20230422讲述北京城光阴的故事——“北京中轴线”系列活动之四钟鼓楼

来源: 时间:2023-04-22 14:48:46 点击:862次

 讲述北京城光阴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系列活动之四钟鼓楼

雨生百谷,春风润物,2023年4月22日金融街少年宫“北京中轴线”系列活动来到了全程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钟鼓楼。

鼓楼在南,红墙灰瓦,钟楼在北,灰墙黑瓦,相互映衬,和而不同,一胖一瘦,百米相望,这一望就是七百余年的相守。北京钟鼓楼最初始建于元代1272年,当时的位置处于元大都的中心。明代永乐年间进行了重建,并且确立了钟鼓楼位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位置。后来由于雷击、火灾和多次重修,今天我们见到的鼓楼初建于明朝,而钟楼则是清代重建的。北京钟鼓楼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也是中轴线上最高的一组古代建筑。与其它城市留存的“东西相对”的钟鼓楼不同,北京钟鼓楼是独一无二的南北布局,足见古人在构建北京城时以“中”为尊、追求对称的独具匠心。

鼓楼与钟楼的围墙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史老师带着同学们绕着鼓楼步行一周,观察到与中轴线上其他建筑的矩形围墙不同,鼓楼的围墙大体呈菱形,由于东西南北各开了一个门,严格上说是八边形。在清朝之前,鼓楼和钟楼都是没有围墙的,作为中轴线的北向延伸,鼓楼和钟楼一层的门洞都可以人车通行,直到民国时期才建筑了菱形的围墙,为了不割断中轴线,设计成东西分流的街道走向,既保护了文物又疏通了交通。

都说“晨钟暮鼓”,为什么北京钟鼓楼却是“暮鼓晨钟”呢?带着问题,同学们来到了鼓楼的一层展厅。原来,据可以查到的清代资料可知,定更(一更)和亮更(五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而且城门的开关也是严格按照钟鼓声执行的。击鼓和撞钟的方法相同,都是按照“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敲两遍,正好108声。关于这个108声,史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两种来历。一说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候,三者相加刚好108;二说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颗天罡星和72颗地煞星,36与72之和正好108。正如鼓楼在元代初建时的名字“齐政楼”,关于“七政”也同样有两种解释。一说“金、木、水、火、土、日、月”合为七政,二说北斗七星即为七政。如此看来,同样来自星宿的典故更符合古人的风格,与上一站在故宫里由鎏金宝顶组成的“北斗七星”南北呼应。鼓楼置鼔,钟楼悬钟,“暮鼓晨钟”承担了元、明、清三代都城报时中心的职责。

据说钟楼里隐藏着巨大的神兽,它是谁?快去把它找出来!师生一行人才下鼓楼,又登钟楼,顾不上连登75级台阶的腿酸,争相在钟楼二层寻觅神兽的踪迹。最终由史老师揭晓了谜底,这个巨大的神兽就是铸造在钟顶作为钟钮的蒲牢。但遗憾的是,当年的蒲牢是铸造在原来的铁钟上,后来因为其声音不够洪亮,被现在这口铜钟替换下来,1983年已经移居至北京大钟寺的古钟博物馆里保存了,同学们若想一睹神兽真容,只能择日移步大钟寺。同学们对于蒲牢是何方神兽深感兴趣,古代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生活在海边,一旦受到鲸鱼的攻击就会被吓得大声吼叫,声音非常洪亮。所以人们就把蒲牢铸为钟钮,而把撞钟的木杵做成鲸的形状,合称鲸钟。现在的这口铜钟通高7米,直径3.4米,重达63吨,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每每钟声响起,“都城之内,十有余里,莫不耸听”。关于铸造这口钟王,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铸钟娘娘的传说呢!

从鼓楼的二层向南远望,是大家在这个春天里一路走来的景山、故宫、正阳门、永定门;从钟楼的二层向北举目,是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塔,中轴线向北的继续延伸。时逢整点,鼓声响起,铿锵有力的二十四节气鼓向我们讲述着北京城光阴的故事,不仅诉说着历史,也振奋着当下,更是憧憬着未来。暮鼓晨钟声声慢,日月交替惜光阴。恢弘壮美的北京中轴线让同学们不负春光,更期待着下一次的文化之旅!

精彩瞬间.jpg

鼓楼.jpg

钟楼.jpg



地址:西城区鲍家街甲2号 邮编:100031 招生咨询:66020840 值班电话:66020655 工作时间:周三到周日9: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