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4探访故居里的“世界公民” 和非遗大工匠学老手艺
来源: 时间:2018-07-14 15:24:28 点击:3322次2018年暑假伊始,金融街少年宫综合活动部为同学们安排了丰富有趣的活动,两天时间里共有近百位同学和家长参与了今年的阳光少年活动。下面,让我们走进精彩的活动现场。
第一日:中国农机院北京农机试验站
中国农机院北京农机试验站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内。1645亩的园区内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行业。在这里,曾经生活着两位“世界公民”,他们是共产国际的信仰者、践行者——阳早和寒春夫妇。观看完两位老专家的纪录片后,一行人前往牛场。两位美国老专家先后在中国生活62年,在中国农机院生活了31年,为中国的良种奶牛养殖、繁育和机械化养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奶牛场的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寒春夫妇的智慧和心血。
大多数孩子只喝过牛奶,没亲眼见过奶牛,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了牛场挤奶车间和牛舍,这里有各个年龄段的奶牛,刚出生不久的小奶牛惹人喜爱,大家纷纷上前爱抚着小牛。
随后,大家前往园区内的阳早寒春故居参观,两位老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和忘我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位大小参观者。纯粹的革命信仰诠释着两位老人毕生的追求。
农机站作为学农教育基地,还可以体验一些有关农事教育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体验的是豆腐的制作。
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推磨的,有加豆子加水的,劳动的景象热火朝天。
大约半小时,豆浆、豆腐出锅了,大家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出的豆浆、豆腐,清香可口。
生动的、形象的、立体的活动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第二日:金融街少年宫内
北京绒鸟和蜡果是两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光少年活动的第二日,在金融街少年宫内,由两位非遗传人教授技艺。
北京绒鸟第六代传人蔡志伟老师风趣幽默,拉家常似的和同学们聊起了绒鸟的历史。蔡老师介绍,绒鸟的前身是绒花,起于隋唐盛于清朝。因绒花与“荣华”谐音,寓意荣华富贵,愈发受到人们欢迎。而事实上,“绒花”是比较宽泛的叫法,伴随发展,绒制饰品的题材多种多样,不仅限于花朵本身。
说着,蔡老师变戏法似的只用了一分多钟的时间,就给同学们“变”出一直毛茸茸的大蜘蛛,看的同学们连声惊叹。从做蜘蛛到做螳螂和花朵,蔡老师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教同学们做出三种物件,可爱的造型,柔软的触感让同学们对着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
蔡老师说,掌握这些小动物的做法并不难,但是前期的准备却是十分繁琐的,活动所用到的绒条是以蚕丝为原料,十几个同学的材料,仅做绒条,他就要准备上两三天的时间。但是他并不觉得枯燥,因为这是他所热爱的事业,不能在他的手里断了,愿意这项技艺在小朋友身上传承下去。
年近七旬的刘秀华老师是蜡果技艺的传承人。蜡果是许多老北京人心底的美好记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常拿它摆在家里,添喜增色,表达对好日子的向往。
刘老师和她的老伴儿聂老师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蜡果的制作和技艺的传播,摆在台上的蜡果让第一眼看到的人都问:这是真的么?以假乱真的程度足以让人当成是新鲜的真水果。
聂老师向大家讲到,蜡果是以蜡为原料制作的果实模型。它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经过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不但可以制作苹果、梨、桃、香蕉、草莓、西红柿、柿子椒等水果蔬菜,还可以制作出各种糕点等食品。
因为时间和工具有限,老师选择了一种较为简单的水果——芒果让大家体验和制作。
老师精简了制作工序,分为融化蜡液、浇制蜡果、修饰蜡果、上把儿几个步骤,这样仅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了。但实际上,普普通通的一盘水果,要做出来起码得耗费十天半个月的工夫。
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和鼓励下,从生疏到熟练,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的要领,一个个小芒果诞生了。
刘老师亲手为同学们完成上把儿的最后步骤,要把芒果做的逼真,这个工序很重要,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步。上好把儿的芒果和真的芒果摆在一起,真是让人分不清真伪呢。
刘老师说,蜡果是门多学科艺术。制作人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材料知识和造型知识。它纯手工的工艺制作是难以用现代技术所替代的。她希望在继承好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加强文化交流,展出和演示蜡果的制作技艺,让更多人了解蜡果,让传统技艺永传于世。